1.各國儲庫應根據品質、品種、一次降水幅度不同等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烘干生產工藝流程,并進行相應的設備布置,不應要求統一的烘干工藝流程,不要機械地執行烘干生產操作規程。
2.應盡量減少烘干塔后提升機、振動篩及烘后倉應用,烘干塔下由皮帶輸送機直接送入倉房,將大大降低烘干系統的破碎率,如下所示:
初清篩→1#提升機→烘前倉→1#輸送機→清理篩→2#提升機→烘干塔→2#輸送機→倉房。
3.為保障烘后品質,可在烘干塔前再安排一臺圓筒初清篩以清理雜質,使雜質控制在一定范圍內。
4.烘干塔下輸送出機糧的皮帶輸送機現設置都為固定式,限制了烘后的流向。為增強設備配置的靈活性,應將烘干塔下的固定式皮帶輸送機改為可移動式,可根據待烘糧情況調節烘后糧送人不同的倉儲設施,增加烘干工藝的生產靈活性。
5.強調在正常烘干生產過程中,必須保持烘后倉料位高度在1/3以上,避免高空拋料。
6.烘后倉增加冷卻風機及風道,對烘后進一步冷卻,降低糧溫;同紅星產生的浮力可以適當減小下落的沖擊力,減輕高空拋料造成的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