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發展循環經濟已成為主要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巴黎協定》目標的重要路徑選擇。9月24日,在中國循環經濟協會舉辦的2021中國循環經濟發展論壇上,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主任解振華指出,國際社會已經形成了加速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循環經濟趨勢,我國應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從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障能源資源安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加速轉型和創新,推動循環經濟發展。
解振華強調,我國要通過創新推動循環經濟發展:一是加強機制、法規和政策創新;二是鼓勵商業模式創新;三是強化科技創新;四是促進國際合作創新。
循環經濟為碳達峰、碳中和做出貢獻
解振華指出,循環經濟強調資源集約節約循環利用,通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碳排放,為碳達峰、碳中和做出貢獻,有的已得到實踐驗證。首先,發展循環經濟有助于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從源頭上實現經濟發展與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脫鉤,在我國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時,發展循環經濟為降低碳排放提供可行路徑,2020年我國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共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6億噸。而且,發展循環經濟為保障資源安全提供重要支撐,還為擴大就業提供產業載體。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認為,我國是人口大國,人均擁有資源量有限,資源循環利用具有戰略性意義,要由“無廢城市”試點走向“無廢社會”。但是,無廢并不是沒有廢物,而是廢棄物源頭減量化和高比例的資源化利用,是循環發展的典型內涵。
目前,我國循環經濟發展面臨挑戰,在后全球化復雜國際環境下,基于我國資源稟賦、雙循環及“雙碳”目標下高質量發展要求,加快發展循環經濟依然是保障國家資源安全和促進綠色低碳轉型的有效手段與重要選擇。解振華說,“循環經濟助力降碳行動”將作為近期發布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中十大行動之一。
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副司長傅小鋒認為,科技創新是實現循環發展和提質增效的核心驅動力。對此,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建議,加快發展循環經濟:一是全面梳理電力、工業、交通建筑領域的循環經濟技術,按技術成熟度、減排效應、成本核算指標,確定標準后在全國推行;二是組織循環經濟共性技術研發和推廣,特別是政府要支持中小企業在循環經濟方面技改的共性技術研發和推廣;三是開發消費端的循環經濟技術和產品;四是推動循環經濟的市場機制建設。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分為4個階段
全球范圍內通過發展循環經濟來推動實現經濟綠色增長和氣候目標,已成為重大選擇和共識路徑,利用“N零理念”助力碳達峰碳中和。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會長李壽生指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徑,但“雙碳”目標絕不是放慢發展,更不是不要發展,而是在循環發展基礎上的高質量發展。實現“雙碳”目標是一項十分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也是行業發展的重大機遇,未來隨著“雙碳”目標的落實,落后、低效產能將加快退出,新能源、新材料以及高端制造業將會迎來低碳發展新機遇。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金涌分析,碳中和是碳元素的循環經濟,并將成為研究、科技開發、投資、生產消費和流通等決策的依據。在未來碳中和思想將是我國經濟增長最大的驅動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就是要從工業化時代轉變成信息化時代,轉變成可再生能源主導的時代,將化石燃料變成材料,不斷的循環利用,循環經濟時代就到來了。
劉燕華認為,碳中和是衡量結構轉型和發展模式轉變的指標,是一項系統工程,而循環經濟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途徑和戰略舉措。碳中和的核心是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大自然吸收量達到平衡,實現碳中和不僅是能源問題,也是社會經濟與地緣政治問題,更是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問題。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民族振興、實現現代化,進行經濟結構與社會治理轉型指明了方向,預示著我國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將會出現深刻變革。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副司長趙鵬高介紹,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主要路徑分為4個階段:即2021—2030年為碳達峰期,是戰略準備階段;2030—2035年為平臺期,也就是戰略相持階段;2035—2050年為碳排放下降期,就是戰略進攻階段;2050—2060年為碳中和期,就是打掃戰場階段。
“循環經濟是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途徑,是解決我國資源環境問題的基本政策。”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副司長傅小鋒表示。
確保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行穩致遠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陸新明指出,新的碳達峰目標和碳中和愿景,可以用四個“前所未有”來認識,即重視程度前所未有、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反響熱烈前所未有、困難挑戰前所未有。根據《循環經濟助力碳達峰》研究報告顯示,“十四五”期間,發展循環經濟對我國碳減排綜合貢獻率預計將達到30%,2030年實現碳達峰的時候貢獻率將達到35%。
趙鵬高認為,碳達峰、碳中和任務十分艱巨,是一場硬仗,其艱巨性是由我國所處發展階段、能源結構、產業結構、技術水平等決定的。未來一段時期,要全面重塑我國經濟結構、能源結構、生產生活方式,挑戰前所未有,主要表現在:發展任務艱巨,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較短;能源結構以煤為主,替代難度大;非化石能源發展面臨多重制約;產業高能耗、高排放、低能效問題并存;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能力亟需加強;應對氣候變化面臨巨大國際壓力。
趙鵬高認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要堅持全國一盤棋,加強集中統一領導,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范風險等基本原則,正確處理好發展與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政府和市場、發展和安全的關系,確保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行穩致遠。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王毅強調,要全面科學理解“雙碳”戰略及循環經濟的作用,優先制定碳中和長期戰略及各項規劃,明確重大時空布局和轉型路徑,短中長期目標相結合;要全國一盤棋,科學認識和探索氣候變化應對、碳中和轉型發展規律,準確把握開放系統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特征,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及相關結構性變革,防止“一刀切”,實現公正轉型,要分行業分領域分區域制定時間表、路線圖和優先序,采取適應性管理。